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17的文章

物件導向複習筆記

參考網址:  https://dotblogs.com.tw/ace_dream/2016/01/10/oop1 物件導向的三大特性: 封裝:(Encapsulation):指的是將一組相關的屬性、方法和其他成員,視為單一單位或物件。 繼承(Inheritance):則是描述依據現有類別來建立新類別的能力。 多型(Polymorphism):指的是您可以有多個交替使用的類別,即使每個類別是以不同的方式來實作相同的屬性或方法。 封裝:(Encapsulation): 物件都會擁有物件內部的私有部分(屬性、方法...)而這些部分必須是外界無法直接存取,這樣才能保有物件的完整性。 如果"破壞封裝"的話,會有可能無法恢復原來的功能,因此物件必須將私有的部分封裝在物件的內部,而使用者只能藉由物件所提供的方法、屬性來操控物件,以保持物件的完整性,這就是封裝的特性。 繼承(Inheritance): 一個物件A得到另一個物件B特性的過程稱為“A繼承B”,物件B則屬於“父類別”或稱基礎類別(Base class),物件A則屬於子類別或稱為衍生類別(Derived class)。 子類別可以繼承父類別的能力,直接使用父類別非私有的屬性和方法。 子類別只能繼承一個父類別。 父類別的方法若宣告為虛擬(virtual),則表示該方法可以被子類別覆寫(非必需)。 父類別的方法若宣告為抽象(abstract),則表示該子類別一定要覆寫該方法(子類別為抽象類別除外)。 類別若包含抽象成員,則該類別必需宣告為抽象類別。 父類別又叫做基底類別(Base Class)。 子類別又叫做衍生類別(Derived Class)。 若方法或屬性宣告為密封(sealed),則不可以被子類別覆寫 多型(Polymorphism):又稱同名異式,是透過動態繫結的方式讓我們在程式執行時期可以動態決定物件參考所要執行的方法,多型允許我們在程式中使用名稱相同的方法或屬性,但不須考慮當時使用的物件型別是什麼。若要設計多型,子類別就必須先覆寫父類別同名稱的方法或屬性,接著再使用父類別的物件參考來選擇所要執行子類別物件實體的方法。由於多型的使用上會在類別中建立名稱相同的成員(屬性或方法),多載(Overloading)和覆寫(Overriding)也可以建立...

持續的做你不會做的事

持續的做你不會做的事 這個觀念雖然很早就聽過,但從來沒好好做到過。以前聽過,如果你一直做你現在每天會做的事情,那你得到的東西就是你現在擁有的而已。這個觀念其實也只是反過來換句話說的觀念而已。為什麼現在會對這個觀念特別有感觸呢?是因為現在真的想要改變,不希望自己永遠都是這樣,知而不行。但現在雖然狠下心要好好做,卻覺得真的好困難。每天要逼自己離開舒適圈,做自己平常不會做的事情。所以需要找人一起這樣做來提高動力,第一個受害者就是我老婆了。我跟她一起在家裡跑 Scrum 來達成一些人生目標,並且一起刻意練習一些事情。首先我自己的事情就是天天寫15分鐘的部落格。不管內容,不管長短,就是要逼自己每天花時間坐在電腦前開始狂打鍵盤。有沒有效果我也不管,反正先做了再說,每個 Sprint 再來做 Retro 就好了阿。Show, Don't Tell 這句話是公司內最近常聽到的話,希望可以改變我自己,繼續努力,加油! 持續的做你不會做的事 是的,現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改變],除了每天寫部落格以外,還要每天進步一點點。另一件事情就是開始聽得到 App ,或許這並不是實質上的有效,但這是改變的開始阿!!還有另一件事情就是減肥,每天運動固定的時間,雖然沒有辦法抽出時間去健身房,但是堅持自己每天運動。不管強度,不管任何動作,只要每天持續下去,希望撐過幾個 Sprint 後可以真的有點改變。希望真的有效,可以給自己的改變打一劑強心針。

刻意練習

學習效率 想要多花點時間學習,但常常覺得沒有效果。最近這樣的想法困擾著我,剛好公司內部在提倡導師文化,而我的導師是公司比較資深的員工。因此就在與導師每天的會面提出了這樣的問題。 首先導師先詢問我是怎麼學習的,我就提出我現在嘗試著花時間來寫部落格,統整自己的想法,彙整自己的一些技能跟知識。另外希望每個月可以看一本書,可以提升自己程式能力並且立即用在工作上。但事實上進公司已經三個月了,很多書其實都沒有看完,可能看了一些內容又轉換去看了其他書。又或者某些看完的書的內容,現在也有點模糊,並沒有真正的內化為自己的能力,效率真的很差。 因此導師提出了他的想法,簡單的說就是每天固定時間固定長度逼自己看書。每天如果都做自己會的事情,或是做平常就會做的事情是很難進步的。因此要刻意的讓自己在固定的時間固定的長度來學習,這種比較刻意的學習是比較有用的。如果只是給自己一個一個月要看完一本書的期許,通常過了一個月這件事情不會發生,而且就算發生了或許效果也打折扣。不如每天都讓自己抽出時間來做,每天固定學習幾頁,這樣一個月過去一本書也可以看完。這個想法的確比較踏實。畢竟時間就是這樣不構,而且平常生活比較放鬆,時間顆粒太大了。覺得找不到時間來看書與學習。所以打算給自己一個課題,每天看三十分鐘的書,每天寫15分鐘的部落格。不管是不是有寫到一個段落,或是有足夠長的時間來做。給自己隨時計時,隨時累計,只要累計超過這個時間就可以停止。希望讓自己可以在固定的TimeBox中學習念更多書,或是寫更多部落格內容。 刻意練習 這些觀念跟最近看的一本書有一樣的觀念,而這觀念在很多地方都有,今天中午同事在看的影片也在提。這個影片是邏輯思維的羅胖在講解如何成為高手,他說到學習就是要學習套路,任何人都是學習以前的人歸納的重點,舉例來說,古代的人要顯示自己很有知識都是要背詩經,孔子:不知詩無以言。在科學上也是如此,了解一些定律,根據這些前人累積的套路作為基礎,然後繼續發展。 但學習不僅僅是知道拿前人的經驗作為基底,更重要的事情是要能及時反饋,越快得到反饋越好。如果可以刻意的練習然後修正,這樣的效果是最好的。除了反饋即時性以外,還有要脫離舒適圈。舒適圈就是每個人很熟系的環境,在這個環境不管做什麼都不太需要思考,也因此沒有效果。例如一個計程車司機開車開了十年,或許開車技術上還過得去,但...

Google文件寫Blogger

緣起 想好好開始練習寫部落格來把一些學到的東西內化,但從來不知道如何開始。在公司開始跑 Scrum 後,想說把自己的一些目標都列下來,然後像跑 Scrum 一樣每兩週一個 Sprint。其中一個 Story 就是想要每個 Sprint 寫下一篇 Blog,因此上網查到用 Google 文件可以直接寫好然後直接貼到 Blogger 裡面。目標是每天寫15分鐘的文章,慢慢的累積,讓自己可以更上層樓。